讀書紀錄2021.09

我覺得自己有病了,為什麼鑽進近代史相關的東西就出不去了,說實在的,不太想再看近代史的東西了,但是還是忍不住去看。10月一定以讀別的為主。

嚴格來說,我關注的還是思想史。月初的時候接著上個月讀了『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, 1927-1937』(易社強 1966)、『學術與制度』(刘龙心 2002)和『China's Universities,1895-1995』(Ruth Hayhoe 1996),如果拿這三本比較,我會更欣賞前兩本,因為易社強對學生民族主義的把握和劉龍心對學術傳統、學術制度的敘述都非常的有見地,而最後這本雖然時間跨度很大,但作為一個歷史社會學作品解釋力和趣味就低了很多。忘了提『The Power of Position』(魏定熙 2004/2015),不過這本也沒有太多值得提的就是了,簡單來說是和『Lianda』有些類似的作品。

『問題與方法』(洪子誠 2002)讓我重新燃起了對歷史、文學/敘事、記憶這些討論的興趣,這本書是1998年的講演錄,當時我甚至沒有出生,但今天讀這本卻有很強的對話感,用的文獻和著作現在也都還在用,這樣看起來可能說明這二十年來學界在理論方面的進步微乎其微。對上述問題的討論讓我想起了王德威,於是找了五本他的書來讀,分別是『閱讀當代小說』(1991)、『知識的考掘』(1993)、『歷史與怪獸』(2004)、『茅盾,老舍,沈從文』(2009)、『寫實小說的虛構』(2011),我原來沒有認真讀過他的書,這樣連讀幾本下來確實能感受到他的問題意識和廣博的視野,這也是我認為今天中國社會急需的。在這些文章對五四的反复提及下,又翻了翻『The May Fourth Movement :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』(周策縱 1960),感嘆和上述一樣,就是這些討論的停滯,沒有在理論上做出什麼大突破。跟著簡單讀了『茅盾評傳』(伏志英 1931)和『魯迅批判』(李長之 2003),沒什麼特別的感想。

『商人與共產革命』(李達嘉 2015)、『北伐前後的商民運動』(冯筱才 2004)、『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』(Parks Coble 1986),這三本都是討論政商關係的,在時間上也有所銜接;Coble這本對80年代大陸學術界有很大影響,李達嘉對馮筱才的引用也很多。看完對商人的動員又翻了翻裴宜理『安源』(2014)和『上海罢工』(1995)還有『統合與分化』(陳耀煌 2012)。因為對政商關係和經濟的興趣看了『後街金融』(蔡欣怡 2007),這個研究和項飚,Li Zhang的研究結合就有了更立體的改開後經濟發展的樣貌。

沒看過郑永年的我瞧了瞧『中國的行為聯邦制』(2007/2013)和『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』(1998),沒什麼興趣對他做太多評論就是了。

和同學討論北一輝讓我發現其實自己對其生平知之甚少,於是找了找中文文獻,發現專著僅有『北一輝的革命情節』(黄自进 2001),這是很令人震驚的。看完這本後又找了古屋哲夫、田中惣五郎等人的討論來讀,才有了對他的全面認識,尤其後期的革命行動的實施還有日本思想狀態的部分。接著看了『清末留日學生』(黃進興 1983)這也是一本不太值得說的作品。

一開始看『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』(張歷君 2020)的時候覺得無趣,因為又是提他Gramsci相似性的那套東西,但是不得不說張的行文確實能讓人看進去,而且把在現在看來已經說爛的東西講得有趣味是不簡單的,作為博論來說實在是不簡單。後面在討論從伯格森、佛教到馬主義的轉向和融合也很有意思,整體來說放到現在也不算是過時。

羅永生的『殖民無間道』(2007)是後學和文化研究,而『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』(2009)雖然也算是後學

『資本主義不是什麼』(许宝强 2007)

王汎森『章太炎的思想』(1985)『古史辨運動的興起』(1987)
『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』(Leveson 1971)

『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』(施耐德 1984)『雅克·勒高夫的法式新史學』(鄭智鴻 2007)
想像異域』(葛兆光 2014)
『知識分子的立場』(李世涛編 1998)
『製造中國』(Karl Gerth 2003/2007)
『明治維新 1858-1881』(坂野 潤治、大野 健一 2010)
『the University in Ruins』(Bill Readings 1997)

『制度移植』(孙慧敏 2012)『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』(李恩涵 1993)『袁世凱與朝鮮』(林明德 1970)『『從容共到清黨』(李雲漢 1966)『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』(李孝悌 1992)『形塑新人』(余敏玲 2015)

『外蒙主權歸屬交涉』(張啟雄 1995)『外蒙古撤治問題』(李毓澍 2015)

社會學讀了Peter L. Berger『Invitation to Sociology』(1963)『現實的社會建構』(和Thomas Luckmann 1967/2019)『帕森斯學術思想評傳』(Uta Gerhardt;李康 2009)『Robert K. Merton』(Piotr Sztompka 1986)

『這一代人的怕和愛』(刘小枫 199?/2007)

『後殖民誌』(黃碧雲 2004)


『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』(Lakoff & Johnson 2003/2006)

『明室』(Barthes 1995)

留言

熱門文章